《天津市滨海新区行政检查暂行办法》政策解读 |
《天津市滨海新区行政检查暂行办法》(津滨司发〔2020〕4号,以下简称《暂行办法》)有关情况解读如下:
一、出台背景
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国务院《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和《天津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相继出台,通过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实现解放生产力、提高竞争力,破障碍、去烦苛、筑坦途,为市场主体添活力,为人民群众增便利。规范行政执法活动,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内容,行政检查是行政执法机关开展行政执法活动最为常用的手段。2020年5月28日,滨海新区区委书记连茂君同志主持召开营商环境建设座谈会,提出了“打造精准高效的政务环境”和对市场监管领域“依法监管、包容监管、创新监管”等具体要求。为了贯彻落实茂君书记讲话精神,进一步规范滨海新区各行政执法机关的行政检查行为,促进精准、高效、规范、文明执法,营造更加良好的法治化营商环境,助推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区司法局在深入调研、反复论证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暂行办法》,经区政府第106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于2020年8月7日印发实施。
二、工作目标
在制定中重点突出三个特点:一是体现依法依规。不论是设定行政检查的相关规定,还是强化规范执法,都严格依据现行法律法规要求,既要有效地“管”,又要规范的“管”。二是体现务求实际。紧密结合滨海新区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实际,对行政检查有针对性地提出具体规定要求,有利于打造精准高效的政务环境,促进市场主体健康发展。三是体现创新突破。制定《暂行办法》突出滨海新区的创新性,明确日常行政检查在实施计划清单管理、“双随机、一公开”等通行规则的基础上,依托区行政执法监督平台和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天津)推行“诚信免查、多查合一、最多查一次”机制,对违法者加大执法力度,对守法者无事不扰,提高监管效能;行政检查实行清单管理制度,对行政检查事项清单实行动态管理,并向社会公示;行政执法主体可以通过信息共享、“互联网+监管”等方式达到行政检查目的的,原则上不再进行现场检查;实施行政检查,纠正违法行为,对检查对象应当以教育引导为主为先,帮助监督其及时改正违法行为、积极主动消除违法后果,不应简单给予行政处理。
三、主要内容
《暂行办法》共7章39条。第一章为总则,共8条。主要明确了制定目的和依据、行政检查概念、管辖、指导协调监督机构设置、清单管理、公开公示、信息共享、执法原则等内容;第二章为组织检查,共5条。主要明确了执法主体、检查计划的管理、检查领域及方式等内容;第三章为实施检查,共12条。主要明确了执法人员开展现场检查应当遵守的工作规定以及关于回避的情形和相关要求;第四章为保障检查对象权益,共6条。主要明确了执法人员开展现场检查应当遵守的规范要求,以切实保障检查对象合法权益;第五章为风险评估,共3条。主要明确了行政执法主体应当建立健全行政检查风险预防和处置机制,对实施检查可能引发的不稳定因素依法妥善处理;第六章为监督考核及责任追究,共3条。主要明确了对执法主体及执法人员开展行政检查进行监督考核的主体和具体要求;第七章为附则,共2条。明确了区级部门开展行政检查过程中,法律、法规、规章或上级文件关于行政检查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以及本暂行办法施行时间和有效期。
正文链接:http://sfj.tjbh.gov.cn/contents/9731/229758.html
主办单位:天津市滨海新区司法局
推荐使用IE8及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网站标识码:1201160022
联系方式:022-65305480